中青报 ·中青网 记者 尹希宁融可赢
拉萨的日光在三名年轻人的脸上留下了印记,满山的绿树、水上展翅的红嘴鸥证明了他们的“成绩”。
“非常值得。”站在拉萨市中心城区水系生态治理工程(二期)两岛内河绿色生态廊道提升工程文化长廊上,“90后”项目设计经理丁阳向记者展示了项目施工前后的对比图。能够见证拉萨内河如今生机勃勃的模样,他非常自豪。
丁阳介绍,这一位于拉萨河仙足岛和太阳岛之间的项目总长4.1公里,2023年改造前,杂草丛生,步道系统凌乱且不连通,无休闲交流空间,居民游客难以亲水游玩。同时,河道岸边仅设置基本防洪护栏,休闲空间尚未开发。
接到项目后,丁阳“基本上每年都在这里(拉萨)待300天”。他告诉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,项目立项后融可赢,当地政府部门和施工单位多方征求过周围居民的意见或建议。丁阳举例,在仙足岛区域,最初设计方案的防护栏为封闭式钢筋混凝土防护栏,外观用文化装饰板包装。有居民提出,这样的防护栏不利于小朋友欣赏对岸的风景,观赏河里的鱼。经过研判,项目人员将原有的防护栏设计改为通透的玻璃护栏,既方便居民观景,又满足防洪要求。
目前,项目主体工程已完成过半,丁阳的赏鸟技能也提高了不少。“(这里)以红嘴鸥、赤麻鸭、斑头雁为主”,丁阳笑称,随着工程推进,不少鸟类都飞到河道旁嬉戏,河内也能看到多种鱼类。
从绿水到青山,60年过去,拉萨的“生态家底”还在不断增厚。
近年来,西藏高起点谋划推进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建设,在10年(2021-2030 年)的规划期内,计划完成国土绿化面积 206.72万亩。其中,南山造林片区造林面积 4358.8亩,栽植油松、白皮松、藏垂柳、山杏、江孜沙棘、栒子等苗木10余种 86万余株。
在北山造林片区,“00后”西藏姑娘次仁巴西和云南小伙子舒岐祥也在为山添绿。
在次仁巴西的印象中,四年前她刚到娘热沟2号片区时,那里“白白的,一棵树也没有”。2023年,从昆明学院毕业的舒岐祥眼中的北山拉鲁湿地生态修复片区则是“黄黄的,都是石头”。
舒岐祥告诉中青报 ·中青网记者,同校毕业生中,有两位同学和他一起来到了北山片区,成为项目监理。他回忆,2023年3月初,他刚入职不久,北山的雪没过膝盖,那是他见过最大的雪。冬冷、夏晒,舒岐祥和同事们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定期巡山种树,有时候还要躲避闯进山里的牦牛。
如今,绿树逐渐爬满山,舒岐祥还在巡山的路上,“(爬山)习惯了其实还是挺好的,山上比较开阔”。在娘热沟的次仁巴西看着油松、江孜沙棘等树木越来越多,也常常带着两个弟弟到山上看树。她说,“树,要继续种下去。”
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拉萨7月17日电
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融可赢
N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