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前1046年同花证券,周朝推翻商朝的统治,成为新的王朝。这一年,周武王姬发登上了天子宝座,但他没有选择迁都到商朝旧都朝歌,而是迅速返回了镐京。这是因为他计划在故地举行一场隆重的册封典礼,宣示自己受命于天,代表天命册封天下八百诸侯。
周武王在岐山设立了封爵台,也被称为封神台。当时,关中地区的百姓纷纷走出家门,万人空巷,蜂拥而至,只为一睹封神盛典的盛况。仪式上,周武王命令战马和军队按照东西南北五个方向排列,诸侯与文武大臣们沐浴更衣,手持香炉,斟酒献祭,绕着封爵台庄严绕行三圈。笙箫声声悠扬,香烟缭绕,气氛庄重而神圣。
台上站着三位重要人物:居中的周武王已五十岁,身姿威严;左边是持有大钺的周公旦,右边则是持小钺的召公奭。钺是一种古代大型兵器,尽管本为武器,但此时更多代表着权力象征,类似于西方的权杖。钺象征的是王权和统治的威严,而非杀伐的利器。
在台下,八十二岁的太公望以其仙风道骨的形象引人注目。他身穿鹤氅,头戴星冠,满头银发,却神采奕奕,眼神炯炯有神,脸色红润得如同孩童般纯净,实为童颜鹤发的典范。太公望左手挥舞着杏黄色的旗帜,右手执神鞭,站于中央。他首先带领诸侯行拜天子礼,随后宣布各路诸侯的爵位分配。
展开剩余81%周朝实行严格的分封制度:周天子作为最高统治者,拥有广袤一千里的土地;其下则是约百余个大小诸侯。诸侯爵同花证券位分为五等:公爵、侯爵、伯爵、子爵和男爵。公爵与侯爵领地约百里,伯爵七十里,子爵和男爵则约五十里。
在齐鲁丘陵地区(今山东中部丘陵山脉以东),西周分别分封了州国、齐国、纪国、阳国等多个诸侯国,借此分化并瓦解当地东夷部落,扶持鲁国以镇压东夷的势力。
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,太公望辅佐建功立业。大多数异姓诸侯早已占据土地同花证券,周武王只需册封爵位即可,但太公望却没有固定的封地,这让周武王在分封齐国时面临了极大挑战。
太公望被封为齐国侯爵,建都于营邱(即今临淄),主要管辖小清河(古称济水)和淄水流域。小清河发源于泰山北麓,长约233公里,向东流入渤海莱州湾。古代称“四渎”为江、河、淮、济,其中济水曾因黄河改道被淤塞,泥沙堆积使得水道逐渐湮没。淄水起源于鲁山中部峡谷,长约155公里,齐都临淄就建在淄水岸边。
太公望本姓姜,属于炎帝后裔,与东夷其他诸侯同源。与州国、纪国等老牌东夷贵族不同,齐国作为新兴的姜姓贵族国家,更像是“新贵暴富”的代表,因此与其他东夷的旧贵族形成了激烈的分化。
齐国的领地原属莱国,周武王将莱国迁至胶东半岛北部,莱国与齐国之间还隔着州国和纪国等诸侯,导致双方矛盾明显。半岛上的姜姓诸侯普遍轻视齐国,异姓诸侯更是毫不客气。后来,姜姓纪国与齐国持续了长达两百多年的战争。
周武王利用齐国制衡东夷诸侯,太公望对此并不完全满意。周武王之子周成王继位后,除了纪国,其他东夷诸侯纷纷拒绝向王室进贡。作为太公望的外孙,周成王划定了齐国势力范围:“东至大海,西抵黄河,南达今山东临朐的穆陵,北至今河北盐山的无棣。”
在古代神话传说中,姜子牙(太公望)分封365位正神,伯邑考封为中天北极紫微大帝,与玉皇大帝齐名;黄飞虎封为五岳之首的东岳泰山大帝;闻仲担任八部正神上四部首领雷神;比干封为北斗星官文曲星;甚至连商纣王也被封为群星之一的天喜星。然而姜子牙自己却没有封神,这成为千古之谜。
齐国西边隔济水是长狄的地盘。长狄族人高大勇猛,夏朝称其防风氏,商朝称汪芒氏。大禹曾召集诸侯在会稽山召开会议,因防风氏首领迟到而怒杀之。长狄不服夏商周的统治,故称“长狄”,意指高大之狄。他们善战,多次侵扰周边诸侯,势力范围曾南至济水以南,鼎盛时期极为强大。春秋初年,晋、齐、鲁、宋联军联合讨伐,最终灭亡长狄。
齐国东侧为纪国,姜姓,侯爵,主要控制弥水(今弥河)和白狼水(今白浪河)流域。弥水发源于沂山西麓天齐湾,长约206公里,自南向北注入渤海莱州湾。白狼水起于沂山北麓的白狼山,长约127公里,亦向北流入莱州湾。
太公望辅佐外孙周成王时期,齐国安定繁荣,河清海晏,岁稔丰收。太公望去世后局势骤变,纪国与鲁国结盟,形成表里相依的邻邦。纪炀侯曾到镐京担任卿士,辅助朝政,太公望和周公旦也曾在此职位任职。
公元前890年,纪侯向周夷王控告齐哀公荒淫放荡,最终天子下令将齐哀公处死。此后,齐国与纪国爆发了长达数百年的战争,鲁国则试图保护纪国,遏制齐国扩张。
公元前699年,鲁、纪、郑联军大败齐、宋、卫、南燕联军,终结了齐僖小伯的霸主地位。
纪国以东是州国,姜姓公爵,领潍水(今潍河)和胶水(今胶河)流域。潍水源自沂山西北箕山麓,长约246公里,流入渤海莱州湾。潍河支流汶河发源于沂山东麓百丈崖,长约110公里,与潍河形成“入”字形水系,是山东半岛最大水系。胶水起于五莲山东北麓,长逾200公里,流向莱州湾。
周武王伐商期间,东夷诸侯协助牵制商朝王子武庚的军队,成为周盟军。在齐鲁丘陵以东,封姜姓斟灌氏为州国公爵,监管山东丘陵以东的一批诸侯,包括齐国、纪国、阳国、莱国、莒国、向国等。
周朝效仿商朝的东南西北四方封爵,设立四大方伯,其中山东半岛的州国类似商朝的东伯侯。
大禹称帝后,封十二子为诸侯,斟灌氏之一封于帝丘北(今河南清丰),与夏后氏帝启是兄弟之邦。夏朝初年,后羿和寒浞叛乱时,帝相逃往斟灌国。寒浞灭斟灌后,斟灌氏后来复国,并拼死追随少康攻灭寒浞的后裔,重建国度。
商朝时期,斟灌氏衰微,与中原姜姓融合,成为姜姓斟灌氏的附庸,父系姜姓,母系夏朝斟灌氏血统。
周朝的四大公爵国——虢国、虞国、宋国、州国——排列成一条东西方向的直线,国土不相连,既展现了地理对称之美,也体现了权力均衡的智慧,令人叹为观止。(卫国在西周末期才升为公爵)
州国虽有公爵身份,但周围诸侯各怀鬼胎,尤其纪国在鲁国助力下频繁侵袭州国。周朝借此成功分化东夷,虽州国最终被纪国灭亡,但周人或许更希望的是“斗而不亡”。
州国以东是夷国,指周人统称那些不服周朝统治的东夷部落,主要分布在姑水(今大沽河)和五龙河流域。
州国东北为莱国同花证券,子姓子爵,原占小清河与淄水流域。西周将莱国迁至胶东半岛北部,以削
发布于:天津市N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