总是看到一些洛阳的网友频繁提到“二十四史”,让人不禁好奇,他们究竟是否真正了解过这部浩瀚的历史巨著?那些声称自己读完“二十四史”的洛阳网友,难道真的是认真读过每一本史书吗?还是只是单纯的口头传说?同时,也有不少人常常拿“二十四史”来调侃西安人福牛财经,称之为“永远的痛”。然而,看完这篇文章之后,或许你会发现,真正的“二十四史的痛”并不是西安的痛,而是另有所指!
首先,《旧唐书·昭宗本纪》里明确写道:“天祐元年正月……全忠率师屯河中,遣牙将寇彦卿奉表请车驾迁都洛阳。” 同样,《新唐书·昭宗本纪》也有类似记载:“天祐元年正月……戊午,全忠迁唐都于洛阳。” 《新五代史》也指出:“雍州,唐故上都,昭宗迁洛,废为佑国军。” 这些正史的记载表明,公元904年,唐朝的昭宗皇帝确实将都城迁至了洛阳。
再看《史记·周本纪》的记载:“平王立,东迁于雒邑,辟戎寇。平王之时,周室衰微,诸侯强并弱,齐、楚、秦、晋始大,政由方伯。” 《汉书·地理志》也有类似描述:“雒阳,周公迁殷民,是为成周。” 《后汉书·郡国志》则提到:“雒阳,周时号成周。有狄泉,在城中。” 可见,洛阳在历史上不仅仅是唐朝的都城,早在周朝时期,它便是成周的重要城市,是周公亲自迁移殷民的地方。
展开剩余65%《后汉书·郡国志》还记载了更多关于洛阳的地理信息:“河南,周公时所城雒邑也,春秋时谓之王城。” 而《晋书》则进一步提到:“河南,周东都王城郏鄏也。” 由此可见,洛阳在古代的历史地位异常重要,不仅是多个朝代的都城福牛财经,也是周朝东迁后的核心城市之一。
然而,尽管洛阳有着悠久的历史,在《史记》中的《夏本纪》和《殷本纪》中并未提及斟鄩或西毫这两个地名。尤其是在《夏本纪》里,司马迁只简单提到“禹为姒姓,其后分封,用国为姓,故有夏后氏、有扈氏、有男氏、斟寻氏……”而《殷本纪》则只记载了“成汤,自契至汤八迁。汤始居亳,从先王居,作帝诰。” 可见,这些古籍并未将洛阳与夏都斟鄩或商都西毫联系在一起。
实际上,洛阳与斟鄩的关系首次出现在唐代的《括地志》一书中,记载了“故鄩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,盖桀所居也。” 这一记载把洛阳与斟鄩首次连接在一起,尽管这并不是《史记》或《汉书》中的记载。
更为有趣的是,《隋书·地理志》提到:“洛阳,有汉已来旧都。” 这不仅反映了洛阳作为古代都城的地位,也说明了它在多个历史时期的变迁。唐代的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则进一步指出:“东都,周之王城,平王东迁所都也。故城在今苑内东北隅,自赧王以后及东汉、魏文、晋武,皆都于今故洛城。”
尽管在《新五代史》中简单提到洛阳,“梁为西都,后唐为洛京,晋为西京,汉、周因之”,但它更多地只是简略地提到洛阳的历史背景。对于“二十四史”而言,洛阳虽然屡次成为历史上的重要城市,但它并没有在这些正史中被赋予“夏都”或“商都”的特殊地位。
司马迁的《史记》里并未涉及“斟鄩”和“西毫”这些地名,或许他根本没有听说过洛阳曾被认为是夏都。无论如何,无论洛阳网友怎么谈论“二十四史”,他们提到的这些历史记载,并没有证明洛阳是夏朝的都城,更没有任何一本正史书中提到过洛阳是“夏都”这一说法。
通过这些考证,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,洛阳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,但它并非如某些人所说那样,和“二十四史”中的某些历史事件紧密相连。
发布于:天津市N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